若伊朗决策层在战略误判的道路上一错到底,不排除哈梅内伊与佩泽希齐杨中的某一位沦为“卡扎菲第二”的可能性
【新闻报道】
5月1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伊朗需要民用核能计划表示质疑,因为该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自然资源储备。特朗普在接受某知名美国媒体采访时说:“他们有很多石油,足够用300年,人们不明白,这是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而且很纯净。当你拥有无限的石油和天然气储备时,为什么需要民用核能?如果你拥有世界上最丰富之一的石油储备,为什么需要民用核能?”
【讨论纪要】
●伊朗对相关方面传递的信号很清楚:只要西方肯于接纳伊朗,伊朗甘愿成为西方“反华桥头堡”
本次印巴冲突,本质是美国伙同印度给中国的“巴基斯坦通道”施加压力,美印双方有各自意图,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内斗。莫迪这边压力很大,特朗普这边更不用说。很多国际局势的后续演化的推动力都源自这种内斗。比如,特朗普第二任期首访沙特,目的就是为了“画饼”,为了更好地掌握内斗的主导权。为此,特朗普不惜将美国历届政府延续至今的全球战略一股脑推翻。和以色列演双簧,首访沙特却过以色列而不入。
莫迪政府也有类似的政治需求,所以才能和特朗普政府伙同一起对中国的“巴基斯坦通道”施加压力。伊朗也看到了这一点,中国的“巴基斯坦通道”对伊朗来说,是一条后勤补给通道。
伊朗很傲慢,总体上对中国不太友好,对中国也不太信任,现在这些问题都一下子暴露出来。伊朗看到印度是个15亿人口的国家,巴基斯坦的人口为印度的七分之一。军事上得到美、俄、欧、以等西方国家的支持。2024年,巴基斯坦的GDP约为3900亿美元,而印度的GDP约为3.84万亿美元,大约是巴基斯坦的10倍。武装力量人数巴基斯坦方面为印度的一半。因此,伊朗天然认为印度会占据优势。
再加上“巴基斯坦通道”不稳对伊朗形成东西战略夹击之势(所谓东西夹击,一边是巴基斯坦通道不稳,另一边就是以色列利用特朗普急需赢得内斗而大肆炒作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尤其是打击伊朗的核设施),伊朗内部斗争矛盾近段时间也在不断加剧,这使得伊朗的对外政策摇摆得非常厉害。如果局势继续向国际社会有利的方向发展,比如,以色列最终无法实现“大以色列”,那个时候特朗普和内塔尼亚胡就没有什么太多的选择,为了各自上岸,实现各自的私利,为了金降落伞就一定要对伊朗下死手,伊朗决策层恐怕被吓住了。
伊朗一开始意图调停本轮印巴冲突,但由于印巴双方,尤其是印度这边,都不会听伊朗的,调停失败后,伊朗索性一屁股坐在印度这边,也就是赌印度赢。具体表现就是伊朗外长阿格拉齐访印不到24小时,双方签署《伊朗与印度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其中,印度和伊朗在经济上的合作,是这份协议的重点之一。伊朗赌印度赢,实际上就是赌和印度合谋挑起本轮印巴冲突并第一时间站在印度一边的美国赢,所以其向美国示好,向美国投降也就不奇怪了。伊朗还有其他想法,而且很丰富。
俄罗斯和美国在非传统安全层面有合作空间,伊朗也相类似想法,充当“美国版丝绸之路”之变相版——南北通道。对于这条通道,俄罗斯,尤其是俄罗斯总统普京非常重视。主要路线是,由俄罗斯出发,经过中亚,阿富汗或伊朗到达南亚,终点就在印度。所以,在伊朗赌印度赢,赌美国赢的背后,是伊朗瞄着这条南北通道,向美国、俄罗斯,包括印度传递其愿意将自己拿出来当给上述各方充当“棋子”“战略腾挪的支点”,并待价而沽。且明显倾向于由于“美国版丝绸之路”和俄罗斯“南北通道”。伊朗依仗的首先一条就是其是“一带一路”与“美国版丝绸之路”,俄罗斯“南北通道”的共同交点,重要性不言自明。
对这样的伊朗,国际社会当然不会理它。是在此前,国际社会在与伊朗和以沙特为首的海湾阿拉伯国家之间发展关系的过程中已有倾向性和选择性。虽然中国推动了沙特和伊朗全面政治和解,但最后还是选择了以沙特为首的海湾阿拉伯国家。对此,伊朗心里也有怨气。尤其在阿萨德政权被颠覆后,随着伊朗苦心经营多年的“伊斯兰抵抗之弧”毁于一旦,伊朗手上可打的牌不多了,这次印巴冲突爆发,“巴基斯坦通道”不稳让伊朗真的感到了恐惧。对此,俄罗斯,美国都看在眼中。这恐怕是伊朗对外政策在外界看上去如此诡异的主要原因所在。
这里也包括了俄罗斯。伊朗认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受到来自美、欧、日、印的压力,也受到来自俄罗斯的压力,这些都导致伊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未来前景缺乏信心。
如果我们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具象化到一个港口上,落点就是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而伊朗的这份小心思具体就落在恰巴尔港问题上。地理位置上,两者之间距离仅100公里。围绕恰巴尔港,伊朗要与印度全面合作。伊朗对相关方面传递的信号很清楚:只要西方肯于接纳伊朗,伊朗甘愿成为西方“反华桥头堡”。
●随着美国驻利比亚大使被定点清除事件的发生,卡扎菲的命运急转直下,死得非常悲惨。伊朗当局难道从这段历史中没学到些什么吗?
问题在于,有没有人敢于接纳伊朗,有没有人有能力接纳伊朗。
特朗普目前着眼于内斗,十万火急。南北通道什么时候才能实现?从希拉里提出“美国版丝绸之路”后,至少10年过去了,结果到今天连影子都没有。南北通道对特朗普来说显得非常抽象。特朗普最喜欢“画饼”,自然不会去吃南北通道这个抽象的“饼”。于是,特朗普去了沙特。沙特有钱,这不,至少表面上,2万亿美元的投资拿到了。这叫“寻求突破口”,由此,我们有关美国外交“三大关系”的相关评估也得到完美验证。显然,特朗普6月前有效处理中美关系这件事显得异常焦急。从这一点看,伊朗决策层的相关决策显得十分短视且没有抓住特朗普最想要的东西,可谓“烧香都没找到庙门”。
华尔街现在要的是唾手可得的利益。特朗普在目前仍未能有效处理中美关系的情况下,在俄美关系,欧美关系同样无法搞好的情况下,特朗普政府看不上伊朗(即便基于内斗因素,现阶段特朗普也绝不能抛弃以色列),更看不上什叶派,直接选择了逊尼派。
说到这里,我们也能看出,伊朗决策层做出战略误判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宗教因素。也许伊朗想要借尸还魂,李代桃僵,借此机会将什叶派的影响力重新建立起来,但在我们看来,这恐怕不现实。但伊朗决策层也许不这样想,作为伊朗这样一个不大不小的国家,必须有自己的外部空间,否则日子会过得非常惨。但伊朗现在找错了方向。因为伊朗做错了选择。伊朗这样的操作显然是在有意将宗教因素显性化,很容易被认为是故意与逊尼派作对。而逊尼派的领袖就是沙特。
沙特手上现在有特朗普继续的现实利益,这个时候伊朗选择投靠美国,特朗普政府反而因忌惮美沙关系选择疏远伊朗。现在特朗普是在求沙特,连以色列都要配合演双簧。现在的胡塞不会听伊朗的,尽管特朗普政府和胡塞武装签下了停火协议,但后者仍然继续打击以色列,即便如此,特朗普还要装作没看到,过以色列家门而不入,直接访问沙特。
基于以上讨论,特朗普政府至少在现阶段不能选择伊朗,因为特朗普首先要掌握内斗的主导权。所以,伊朗决策层不仅选错了投降地点,也选错了投降时间。所以,尽管伊朗当局现在如此想要和美国搞好关系,美国不但不应,反而一个巴掌直接打在伊朗脸上。
为了更好地展开下面的讨论,我们来看一则新闻报道。
5月1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伊朗需要民用核能计划表示质疑,因为该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自然资源储备。特朗普在接受某知名美国媒体采访时说:“他们有很多石油,足够用300年,人们不明白,这是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而且很纯净。当你拥有无限的石油和天然气储备时,为什么需要民用核能?如果你拥有世界上最丰富之一的石油储备,为什么需要民用核能?”
从能源角度看,特朗普说得有道理。但伊朗也被特朗普如此一番说辞直接怼在墙角。这是特朗普政府对伊朗的最新态度。其中也能验证此前我们在特朗普政府所谓背着以色列和胡塞武装签署停战协议的问题上,本质是在和以色列演双簧的相关评估。
对此我们不妨一起回顾一条旧闻。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4月27日的国家安全会议上表示,要求国际社会全面解除伊朗弹道导弹研发能力、终止所有铀浓缩活动、建立永久性核查机制。只有将伊朗核能力降至利比亚2003年弃核时的水平,才能防止其在不同政府更迭时重启核计划。
内塔尼亚胡的言论显得非常凶狠,在我们看来,等同于将伊朗的“墓志铭”一起说出。“伊朗核能力降至利比亚2003年弃核时的水平”这句话就等同于伊朗只有做到任由西方宰割,美国,尤其是以色列才能放心。
当年利比亚选择了投降,卡扎菲当年选择投到美国门下,美国也表示支持卡扎菲。但结果怎么样呢?当年,欧盟(法国是欧洲军事力量最强的,再加上其是联合国五常之一,所以其是欧洲的“头儿”)在国际社会的默认下(这里也包括中国,卡扎菲得罪了联合国五常的全部)戴着北约的军帽对利比亚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中国笑而不语,美国不支持也不反对,俄罗斯拈花一笑,卡扎菲欲借美国保命,结果被美国出卖与欧洲做了交易,也就有了当时震惊世界的美国驻利比亚大使被定点清除事件。随着这起事件的发生,卡扎菲的命运急转直下,最后死得非常悲惨。对此,伊朗当局难道从这段历史中没学到些什么吗?
●伊朗得罪了特朗普制造“红巨星效应”的最关键角色,中国,结果还能好?
在我们看来,内塔尼亚胡的这番凶狠讲话带有“双关性”:一方面,对伊朗发出“想投降就要按此条件(利比亚模式)投降”的明确信号;另一方面,即便伊朗按上述条件投降,也不会有好下场。否则,伊朗不死,又怎么将美军拖下水?当然,对特朗普来说,美军是否被拖下水,他并不关心,他唯一关心的事情就是自己能不能上岸。或者说,如果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尤其是军事打击伊朗核设施有利于他们各自的内斗,那就一定会打击伊朗。只不过对特朗普来说,现在似乎军事打击伊朗的时机还未到,毕竟特朗普第二任期的首访放在了沙特,画了一张大大的“饼”,拿到了一堆合同。这些勉强能够支撑讲一个“宏大故事”。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我们说“勉强支撑”在于,这个“宏大故事”中还缺一位,那就是俄罗斯。
乌克兰矿产协议虽然已经签署,但没有俄乌和平的背书,这份协议签了也等于没签。显然,特朗普在拿到了首访沙特的合同大单后,也想将乌克兰矿产协议落实。一旦如此,特朗普就可以讲一个天大的投资故事并产生庞大的货币需求,这个时候只要中国不捣乱,他就能过关,就能“印钱”,制造美国经济的空前繁荣。伊朗死不死他并不关心,但如果伊朗死了对这个计划有巨大好处,伊朗必须死。反过来,伊朗死了对这个计划没什么好处,甚至还有负面影响,伊朗或可活。所以,对伊朗当局来说,与其说赌“巴基斯坦通道”,倒不如去赌特朗普要讲的这个“宏大故事”,但问题是,特朗普要讲好这个“宏大故事”的关键是谁?显然不是伊朗,甚至也不上面我们说的“‘宏大故事’中还缺一位”是俄罗斯,而是中国!
如同当年的卡扎菲,四处转圈,投这个投那个,结果投到美国门下。利比亚是非洲国家,而这里一向被欧洲视为自己的“后花园”。当时欧盟(主要以时任总统萨科齐和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为代表)在竭尽全力推动“地中海计划”,利比亚不仅涉及地中海所谓欧洲文明的起源之地,更涉及欧洲的能源安全问题,卡扎菲投到美国门下,岂不等同于“杀了欧盟父母”?
伊朗本是国际社会一员,现在转投国际社会的敌人,所以,中国此时此刻对美国和以色列对伊朗发出的威胁,是一句话都不提。伊朗决策层转了一圈,似乎仍未搞懂特朗普现在要的是什么。特朗普和内塔尼亚胡要的是赢得内斗,要自己的私人利益,不是美国或以色列的国家利益,甚至不是西方资本整体利益。所以,伊朗选择是错误的,结果就是好的事情没来,而不希望的结果来了,越来越像当年的利比亚和卡扎菲。伊朗得罪了特朗普政府制造“红巨星效应”的最关键角色,中国,结果还能好?
如果说伊朗当局没有一点感觉,恐怕也是冤枉了他。因为现在特朗普政府对伊朗当局的贴脸投降不予理睬。特朗普是个商人,他很清楚拿到的所谓投资都是虚的,都是意向,里面空空如也。卡塔尔和阿联酋拿出了2-3倍自己国家GDP的投资给美国,特朗普自己都不信,这就是纯讲故事。类似乌克兰的“稀土传说”,是如此的突兀,此前没有任何人谈到过乌克兰的稀土矿。所以,明眼人都看懂了,特朗普在玩虚的。华尔街要的就是“金融梦”,而不是“制造梦”(耶伦名言,制造业回归美国是做白日梦)。所以,伊朗此时表示愿意充当“反华桥头堡”,对他们而言,好是好,但来不及!接纳伊朗的投降,还如何和中国相处?还如何制造“红巨星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伊朗现在说什么,恐怕地球上没人会信。这和当年的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非常相似。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们赌伊朗的定性——有希望,不指望,外加高度警惕,是一点没有看错。好在,伊朗当局现在没有公开和中国为敌,所以,伊朗也许还有那么一点点希望。
●若伊朗决策层在战略误判的道路上一错到底,不排除哈梅内伊与佩泽希齐杨中的某一位沦为“卡扎菲第二”的可能性
再次强调,以色列通过提出十分苛刻的投降条件,也就是按照利比亚模式弃核,以图阻止伊朗投降,主要目的之一是要把美军拖下水(或以此相威胁,迫使一切为了内斗的特朗普不得不帮助自己成就“大以色列梦”,以“大以色列国父”的身份上岸)。从这个角度再去观察特朗普要讲的那个“宏大故事”以及华尔街心心念念的“红巨星效应”,如果这些心愿最终特朗普达成了,也就是成功地吹起了这些泡泡,恐怕其对以色列政策会迅速回归到拜登政府时期,甚至表现的比拜登还拜登。也就是说,特朗普仰仗中国的默认,沙特的钱和俄罗斯的配合,一旦讲好了“宏大故事”,内塔尼亚胡小集团,包括内塔尼亚胡本人或就此被彻底抛弃,不排除内塔尼亚胡个人被政治或生理消灭的可能性支持他的那些美国的内部势力也会被一并抛弃。以色列阻止伊朗投降,就是看准了自己最后的机会就在于把美国拖下水。
与内塔尼亚胡之间的矛盾公开激化也不是特朗普现在想要的,但这并不阻碍特朗普将以色列的中东伊朗政策当做美国的中东伊朗政策。在我们的观察与评估中,若伊朗决策层在战略误判的道路上一错到底,不排除哈梅内伊与佩泽希齐杨中的某一位沦为“卡扎菲第二”的可能性。伊朗现任总统佩泽希齐杨,其最好的年代就是巴列维时期,也就是伊朗和美国的蜜月期,所以其天然地对美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当然,也不排除伊朗当局在拖时间,他知道美、以要打他,但伊朗当局越是这样拖下去,战略风险越大。其中的一项就是,如果美以真的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伊朗当局届时恐怕会失去对伊朗民众的号召力。
所以,伊朗的战略处境真的很危险,恐怕这也是伊朗决策层做出极其幼稚、短视的错误战略选择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而这样一个伊朗在国际社会眼中无异于“三姓家奴”。以至于,印度军方的一名官员在一档公开节目中以侮辱性极强的语言辱骂刚刚离开印度,和印度签署协议的伊朗外长为“猪崽子”,引发伊朗方面强烈不满,结果印度官方给出的理由是“言论自由”。
在我们看来,印度莫迪政府这样做,首要意图当然是利用和操纵印度国内的宗教矛盾(这是莫迪的看家本领,当年他就是依靠这些手段成功上位的),让莫迪小集团在更好掌握内斗的主动权,进一步巩固权力。其次,印度恐怕也看懂了,伊朗就这副德行。更何况这次伊朗外长被侮辱,伊朗也就嘴里嘟囔了两句,此外也没什么特殊反应。
●现在局势类似弭兵之会,中美瑞士缓和后,包括以色列,土耳其,伊朗,欧盟都密切地互动起来
在继续展开讨论前,我们再来看一则新闻报道。
近日,埃及总统塞西称,埃及呼吁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向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哈马斯施压,以实现加沙地带停火。
5月18日,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馆否认美国政府正制订一项将巴勒斯坦人从加沙地带迁至利比亚的计划。而在此前的5月15日,据某美国知名媒体爆料,特朗普政府正制订一项计划,将多达100万名巴勒斯坦人从加沙地带永久迁至利比亚。
针对上述新闻报道我们想说的是,美国和以色列私下还在密切勾结。在以色列看来,美军是不是被拖下水是一回事,关键特朗普政府必须帮助内塔尼亚胡小集团成就所谓“大以色列梦”。其中一个手段就是帮助以色列彻底吞并加沙地带,将加沙居民彻底赶走。这种“互帮互助”类似西方资本全力构建的金融防火墙搭建进程与西方资本复杂转进之间的那种相互掩护,交替前进。
但问题在于,内塔尼亚胡小集团的“大以色列梦”,严重损害了周边国家的核心利益,比如,埃及。埃及对此表示公开反对。敦促国际社会,尤其是埃及,切勿中了美、以千方百计诱骗“同意”迁移加沙居民的陷阱。所谓“陷阱”就是“不反对外迁”。对此,国际社会要坚决反对,坚决斗争。否则就等于默认以色列通过侵略获得领土的反人类罪行。所以这条路不容易走通。相比之下,较为容易的手段还是将美军拖下水。
特朗普政府在叙利亚问题上180度大转弯,其承认了原来的恐怖组织“沙姆阵线”组建的所谓叙利亚新政府。特朗普推翻了此前美国既定的中东政策,这是颠覆性的。在我们看来,这是美国在自毁长城,是国家灭亡的前奏,特朗普早已把国家利益抛之脑后。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美国现在要和沙特等国家搞好关系,至少还要搞好和土耳其之间的关系,土耳其赚大了,其面对印巴本次冲突选对了,露脸了,并得到了中国的好感。
近日媒体上出现了搞笑一幕,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抓住马克龙的手指头不放,横得很,再加上库尔德工人党解散了,服从于所谓叙利亚的新政府,土耳其和美国的关系也缓和了,那意味欧盟的麻烦来了。再加上叙利亚这个地方本就存在土耳其和法国的历史恩怨——当年就是法国将奥斯曼土耳其从叙利亚赶走的。其通过土耳其进入中东的阻力增大。当然,对于美国来说,并非没有隐患,土耳其和以色列关系怎么办,比照乌克兰,瓜分叙利亚。这个时候欧盟就要拿大筹码,比如,同意土耳其加入欧盟。现在局势类似弭兵之会,中美瑞士缓和后,包括以色列,土耳其,伊朗,欧盟都密切地互动起来。
●如果印度胆敢再对巴基斯坦大规模军事攻击,至少在军事层面,中国绝不会坐视,且“勿谓言之不预也”
由于巴基斯坦决策层在第一时间对印度反人类“彻底断水”一事的“具体反应”有问题,从而没有抓住战略窗口期,立刻、彻底打掉印度通过军事挑衅巴基斯坦、威胁中国的巴基斯坦陆上战略通道、在美帝(西方)、甚至俄罗斯、也包括日本等捞取巨大政治、经济利益的战略幻想空间,从而留下了“印度必然继续使用水武器”的“尾巴”,且印度在5月8日与巴基斯坦之间彼此进行的军事攻击中又“吃了大亏”,所以,未来一段,巴基斯坦一定高度警惕印度“更大规模的军事攻击”,在东方时事解读的观察与评估中,尤其要警惕来自地面的、远离克什米尔方向的、得到印度海军“佯攻”掩护之下的军事攻击。
一旦这一军事攻击出现,其意图有许多,比如,报复挽回颜面,再比如,重新获取美国等的、愿意更大力度支持印度的信心,还有一个最为阴险、且最为紧迫的意图,就是企图以“军事攻击的胜利”为印度日后“随意使用水武器(对巴基斯坦严重依赖的印度河断水)”,甚至为“或改道印度河,或为印度强行获取更多印度河水资料”等等行动,打开方便之门!因此,巴基斯坦、包括国际社会,都要做好应对印度再次军事挑衅的相应准备。
在我们看来,在反制大规模地面军事攻击的层面上,诸如“九天”察打一体无人机这样一类的“军民两用品”,应该可以考虑接受“境外订单”了。另外,仍然强烈建议:巴基斯坦就尽快向包括联合国层面在内的国际社会,寻求“合法、合理地解决印度悍然断水的反国际法,甚至反人类的行径”。特别是,抢在印度再次军事冒险之前最好。这样,一旦印度再次惨重失败,就抓住机会,从“外交与军事”两个层面,合力,顺势、有效地解决“印度断水”的尾巴问题。
至于中国,已经通过在“将更多的藏南地区,标注中文名”的方式,公开向全球,特别是巴基斯坦,尤其是印度,发出了“警惕印度将再次军事冒险”的公开警示。显然,这一警示,对全球,巴基斯坦,是“公开提醒”性质的,对印度,则是“公开警告”性质的,意思是:如果印度胆敢再对巴基斯坦大规模军事攻击,至少在军事层面,中国绝不会坐视,且“勿谓言之不预也”!
原创文章,作者:erfe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antangguilai.com/zhengnengliang/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