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猫哥哥:日本的毒瘤!|2025-07-09

进入2025年的7月,日本“令和米贵”的荒诞事件,是越来越多了。

先是日本储备米库告急,只剩10万吨,政府不得不将饲料用米。

当主食米投放市场,全体日本人喜迎饲料米。

然后是日本埼玉县川越市的一家游乐场,在抓娃娃机里面放了袋装大米。

结果日本人马上蜂拥而至,争先恐后来“抓大米”。

再然后是日本米价再创新高。

5kg大米达到4928日元(245人民币),和大久保公园的一个女大学生“谈一次恋爱”,也不过10000日元,也就是说一个女大学生只值2袋大米。

甚至就连特朗普都看不过去了,发文吐槽说:

“我对日本怀有崇高敬意,但他们竟不接受我们的大米,尽管他们自己正面临严重的大米短缺。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人看起来司空见惯的便宜大米,日本人为啥就吃不到呢?

答案很简单:农协。

日本的农协已经成为日本躯体上最大的毒瘤。

从惠农到毒瘤

日本农协全称日本农业协同组合(JA),是农户以及小规模农业法人组等农业从业者自发联合自主经营的互助性农业经济组织。

农协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后日本的农地改革。

那时候,日本负责农业服务的“中央农业会”被美国视为军国主义性质的组织而加以取缔。

整个国家的农业七零八落,粮食生产极不稳定。

为促进农业生产,1947年日本颁布了《农业协同组合法》,鼓励农民成立合作社,共同应对市场风险、提高议价能力,农协便应运而生。

农协包含全国、地方、基层三级组织架构,将原本形如散沙的农民被团结在一起,使得农协在资源统筹聚合方面具备了广泛优势。

实事求是地说,一开始,农协对日本农民是有好处的。

比如,农民要买种子、农机和农药,一家一家去买,价格肯定贵。

但是让农协去买,一次买好多,就可以享受到优惠价格,然后再由农协分发给农民。

比如,农民过去的农业耕作方法,未必科学,那么农协就可以大量聘请农业技术员,对农民的生产进行全面指导。

包括提高生产技术、安排制定生产计划、调整种植业结构等。

比如,农民想改造土地或者改种其他作物,但是没钱,就可以向农协的银行贷款,利率要比普通银行要低。

农民的农作物遭灾了,只要你买了农协的保险,农协也出钱赔你。

再比如,农协也利用自身优势进行农产品的开发,增加种植的经济效益。

在卖农产品时,农民也不用一个一个面对收购商,而是由农协集中收购。

或者进行零售,或者进行附加值比较高的二次加工,所赢得的利润,再向农民返还。

所以,你与其把农协理解为一个协会,不如将其理解为一个“农业综合服务平台”。

农协负责从种子、化肥、保险、市场推广到销售一条龙服务,农家只需要专心种地就行。

也正因为农协太让人省心了,所以1954年日本全国农协中央会成立时,90%农户已成会员。

农民们相信这个“自己人的组织”能保护生计,社会则视其为战后重建的功臣。

发展到现在,日本农协已经成长为一个庞然巨物。

截至2025年4月,日本全国有496个农协组织。

雇佣了大约16.7万名员工,社员达到900万人,覆盖了从北海道到冲绳的每一个角落。

农协不仅从事农业,他们的触角甚至伸进了金融业。

103554029407.png

2023年3 月,农林中央金库(农协银行)系统的存款余额超过100万亿日元 (6700 亿美元),占日本个人储蓄总额的 10%。

农协的保险服务部门在2022年的总资产为 57万亿日元 (3800亿美元)。

但是吧,哪怕一个初衷是好的组织,一旦用不好,那也会变成恶魔。

转折点,藏在1961年《农业基本法》和《农协合并助成法》中。

这两部法律正式确立了农协在日本农村经济中的指导地位,帮助农协实现了对日本整个农业的渠道垄断。

做过生意的都知道,一旦垄断了渠道,威力会有多大。

比如,农协掌握了农产品的绝对定价权。

从生产端来说,虽然土地是农民自己的,但种子、农药、农具、农机这些生产资料和工具,都由垄断的农协来提供。

那么粮食种出来之后,销售也由农协统一负责。

如果农民不按农协的要求做,粮食就卖不出去。

如果想绕过农协,自己找渠道卖货,也会被农协制裁。

以后就买不到种子和农药,拿不到贷款,买不到保险。就算你已经贷款了,也会被银行抽贷。

所以,农民的粮食,只能卖给农协。

这样就相当于一个垄断的企业把日本大米供应都捏在了手里,那还不是想卖多少价就卖多少价?

请大家注意一点,任何垄断组织都是贪得无厌的。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必然利用自身影响力,企图去影响日本的农业政策。

最典型的,就是日本奇葩的“减反”政策。

什么是“减反”?简单说,就是故意少种。

和中国鼓励种地增产不同,日本习惯于减产。

目的很简单,防止米价崩盘。

这个逻辑是这样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良种和化肥的使用,大米产量肯定是要提升的。

但谷贱伤农啊!

农民收入降低了怎么?那就少种点地吧。

减少耕作面积,就是“减”,日本农协设置了个限制,种水稻的农田总量,不能超过农田总量的60%。

这样一来,大米产量不就减少了么?大米供给减少,不就能抬高大米价格了?

几十年的减反政策搞下来,1960年至2005年间,日本农业对GDP的贡献从9%下降到1%。

日本农业劳动力比例从26.6%下降到4%,农业人口从1196万下降到252万,农业家庭数量从606万下降到285万。

家庭农场数量从1985年的331万减少到2008年的175万,减少了48%。

搞到现在,3600万亩的日本水田,只有2055万亩地种大米了。

其他土地,要么改种其他农作物,要么干脆弃耕。

于是就产生了一个可笑的矛盾。

日本明明大米供应很紧张,动不动就米荒,但是农田却有大片撂荒,弃耕面积达到了42.3万公顷。

有人可能觉得,就算大米价格抬升了,也无法挽回农民因为减少耕作面积造成的损失怎么办?

那是“反”了,简单来说就是搞政府补贴,让日本粮食厅集中采购粮食,然后再卖给批发商。

卖价价格甚至比采购价还要低,差额由政府来弥补,弥补幅度在25%-35%之间。

这样一搞,就相当于日本政府花钱,让农民少种粮,以提高日本粮食的市场价。

 

看起来,日本农民通过“减反”政策维护了利益,但事实上,最大的赢家还是农协。

农协掌握着大米的供应和销售渠道,一方面可以从消费者手中赚高米价的钱,一方面还能从政府赚补贴。

两边赚钱,简直爽翻天。

巨额亏损

日本农协赚了大钱,获得了垄断收益,那么,谁吃亏了?

整个日本民族。

现在日本青少年因为营养不良导致身高停滞增长近三十年了!

2022年11月,《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

“日本文部科学省的学校保健统计调查显示,从1994年度创下男性170.9厘米、女性158.1厘米的纪录以来,到2021年度这近30年来,日本人17岁阶段的平均身高一直处于持平状态。”

与日本人身高增长停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

《日经亚洲》报道,过去三十多年间,中国青少年的身高增幅位居全球首位。

19岁男性的平均身高由不到168厘米,上涨到接近176厘米,女性的平均身高也从157厘米增至163厘米以上。

为什么会这样?

很简单,中国和日本的营养摄入差距太大了。

是不是感觉很魔幻?

会员购买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

  • ¥39 VIP-1个月
  • ¥99 VIP-半年
  • ¥159 VIP-1年
  • ¥20 vip一天
  • ¥69 vip一季度 在线支付 激活码

    立即支付 隐藏内容需要支付:¥1 立即购买 升级VIP 查看隐藏内容需要支付(如果微信支付不了,请选择支付宝支付;点击一次没反应的话,请再点击一下等待几秒): ¥1 立即支付 请使用 微信支付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你还没登陆!请先登陆后再操作 请选择会员类型 ▸ 可查看博客所有付费文章▸ 可下载VIP专享资源(后续提供)▸ 可加入红德智库讨论群 ¥39 VIP-1个月 有效期1月 ¥99 VIP-半年 有效期6月 ¥159 VIP-1年 有效期1年 ¥20 vip一天 有效期1日 ¥69 vip一季度 有效期3月 在线支付 激活码支付 立即支付

    原创文章,作者:erfe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antangguilai.com/zhengnengliang/156/

(0)
上一篇 2天前
下一篇 2天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